蚂蚁集团在IPO挂牌的前两天惊爆中止,震撼全球金融市场。(汤森路透)
林若伊评论文章:知名中国金融科技巨头,同时也是“支付宝”这个支付工具的母集团——蚂蚁集团,在IPO挂牌的前两天惊爆中止,震撼全球金融市场,市场多有解读。从政治斗争论者有之,我也认同在中国这样的人治国家,企业的发展必受政治因素牵制,这个脉络其实不无道理,然而本文为免离地,会从产业竞争的角度讨论此一惊世事件。而我认为,这个事件可能谕示著中国金融体系系统风险的山雨欲来之势。
这个金融史上最大的IPO案,预期将募集2,300亿人民币,市值可能来到3,100亿美金,将与全球金融巨头JP Morgan比肩,并超越Morgan Stanley、Citi等传统金融大鳄,其引人注目的程度可见一斑。追根究底,蚂蚁金服的确凭藉了中国落后的金融基础建设及法规监管的空窗,长成现今这么个庞然巨物,在我之前〔支付宝放弃海外资本市场套现对台湾的启示〕一文中,曾讨论过其科技水准、市场占有、产业整合、营收规模及获利水准,其取得这么样的市场估值,我没有什么不服气之处。
然而蚂蚁集团所面临的外在环境,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除了在前文讨论过的美中贸易战下中企回流A股及港股的大趋势,以及国进民退的中国全体产业的大架构外,我认为还牵涉到与传统金融逻辑的扞格所造成的监管收窄,而这要从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的一席话谈起。
“信用思维”或是“当铺思维”
这位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同时也是蚂蚁金服的实际控制人,在金融峰会吐出“未来的金融业应该是信用思维,而非当铺思维”一语,道出了蚂蚁金服与传统金融业者的扞格之处。
马云认为,“未来的金融业应该是信用思维,而非当铺思维”一语,道出了蚂蚁金服与传统金融业者的扞格之处。(汤森路透)
蚂蚁集团以电商及支付服务为基础累积的大数据,对消费者进行信用评级,从而进行贷放及理财商品的销售,这个技术路径我认为是没错的。对比传统金融以消费者的资产水位评比信用的旧有做法,的确能够服务到更多小微资产的顾客,更是“长尾效应”的教科书级应用。然而这个做法可能面对系统级风险时,仍可能有力有未逮之处,举例而言,年初以来的新冠肺炎造成中国经济环境骤变,许多小微店家过去因良好的还款意愿累积而来的信用,并不能保证其继续偿债的能力。
金融业议价能力向金融科技平台倾斜
除此之外,新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的争斗,仍然是主旋律之一。此前蚂蚁集团的IPO新股配售,锁定在旗下支付宝理财平台所贩售的五档战略基金,也就是该IPO新股拿来与旗下理财平台的产品进行协同销售,造成这五档基金(易方达、华夏、汇添富、鹏华、中欧)总购买人数超过1,000万人,而募集资金的速度也非常惊人,且每秒钟有八个人购买,直接把600亿人民币的规模售罄,其综效可以说十分吓人。
虽然支付宝认为这种网络理财的新趋势,可以跟传统的理财通路有互补的效应,但我认为两者之间的替代效应可能更为显著。也因此,蚂蚁集团藉著展示其支付宝理财平台的对消费者及基金产品提供者皆有的强大议价能力,首当其冲的便是“零售之王”的中国消金界的霸主-招商银行(3968.HK/ 600036.SH)了,单日股价下挫了2.52%,对银行股来说,算是个不小的波动。
监管规范陆续出台(公告)
〔中证网〕报导,中国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表示,将防止金融科技诱导过度的金融消费,防止金融科技成为规避监管、非法套利的手段,防止金融科技助长“赢者通吃”的垄断。我认为是对蚂蚁集团开了近期监管收紧的第一枪。
而在中国财政部发布以上讲话的同时,马云也在外滩金融峰会发表了“信用思维”的演讲,事隔几天,在蚂蚁集团表定IPO的日子(11/5)前三天,中国四大主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约谈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并取消了蚂蚁集团的IPO计划,后续所发布的政策及宣示就很值得我们观察,也可以据此推测蚂蚁集团究竟踩到了什么政策红线。
第一个不能不提的绝对是《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是由银保监会跟中国人行共同发布的公告,而这两个监管部门的角色类似台湾的银行局及央行。这个管理办法除了锁定中国屡见不鲜的P2P网贷爆雷议题,也针对蚂蚁集团主营业务的“借呗”及“花呗”的两个小微贷款服务而来,主要的目的便是为了降低这类型业务的杠杆。举例而言,截至2020年六月底,蚂蚁集团促成的消费型贷款馀额是17,320亿人民币,而蚂蚁的出资额为10%,在这个办法之下,必须得被拉升至30%,蚂蚁集团是否能继续保持目前的经营绩效,就存在了很大的疑虑。
而证监会也发布了公告表示由于蚂蚁集团的监管政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间接证实此一办法将对蚂蚁集团带来剧烈的影响。同时间银保监会也提及:“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前瞻性应对银行不良资产反弹,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化解,持续拆解高风险影子银行业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其旗下部会资金部也下发通知,将进行保险公司综合情境下资产管理压力测试。
从蚂蚁金服更名成蚂蚁集团开始,尝试淡化其金融色彩的意图,也彰显了其面对监管压力的左支右绌。(汤森路透)
蚂蚁集团回归平淡,中国系统性风险山雨欲来
从蚂蚁金服更名成蚂蚁集团开始,尝试淡化其金融色彩的意图,也彰显了其面对监管压力的左支右绌,少了以“金融科技”包装的监管漏洞,我并不认为蚂蚁集团能有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更好的经营绩效,其随之而来的高估值,也将回归于平淡。
值得注意的反而是中国主管机关的各种不寻常的大动作举措,从新冠肺炎、中美贸易战、房地产泡沫等经济的反常波动,中国官方似乎嗅出了什么不寻常的系统性风险的征兆,值得我们持续关注。而“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一些亲中人士常常拿出来挂在嘴边上的“金融科技先进大国”,也正在进行监管收紧的举措,那个异想天开、毫无实益且创造了巨大杠杆的“托付宝”架构,不知道能不能从中学习到了些什么。
※作者为前美系外资投信研究背景,涉略台股、陆股及多重资产等领域,现职为金融科技新创副投资长,并管理“若伊时评”粉丝专页,以投研的角度跟大家分享对于时事的想法。作者及所属之公司在撰文当下,并未持有本文所提及公司之股权及衍生性金融商品,并无利益冲突疑虑。唯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读者请勿单纯以本文为依据,请多方涉略后审慎地进行投资决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0 Comments